顯示具有 Guerrilla Movie Action Records 游擊電影行動紀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Guerrilla Movie Action Records 游擊電影行動紀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1月23日

Guerrilla Movie Action 5 - 第一部游擊式電影 -《Sunday Morning》第五場放映紀錄



放映時間  2008, 1, 12
放映地點  台北市西門町武昌街二段豪華戲院旁【台灣】
放映模式
把影片的影像和聲軌分開,分別交由VJ 和DJ當成素材重新混音與解構,並在戶外進行即興的聲光表演,完全丟掉一部劇情片的敘事性和有機性,在現場只保留住電影氣氛。

ARTISTS  VJ-大樓 + DJ-FRANK & DJ Childish
合作單位  Guerrilla Movie X CAMPO <2008>
放映地點歷史
引用自"維基百科-西門町

1930年代開始,西門町成為台北著名的電影街,日本戰敗後,榮景也繼續維持下去,40年代起每家戲院門庭若市,黃牛票猖獗,電影院一家接著一家開,僅武昌街二段就連開了十多家戲院,其盛況自此可見一斑。但由於台北市區逐漸向東發展,西門町許多機能被取代,80年代起逐漸沒落。90年代後期,台北市政府與西門町當地商家,重新將西門町規劃為行人徒步區,並在週末和國定假日禁止車輛通行,才又將青少年拉回這個區域。目前在西門町,幾乎每個周末都有小型演唱會、簽唱會、唱片首賣會登場,各種電影宣傳、街頭表演等等活動也常常可見。目前西門町還有20家以上的電影院,在台北要看首輪電影,西門町幾乎都找得著。而各種大小店家則有6千間左右。

放映地點特色
這條街充滿各種對比,武昌街二段是西門町著名的電影街。是年輕人看大片首映的所在地,是街頭文化的發源地,是嘻哈服飾店的集中地,是泡沫紅茶店的重鎮,是CAMPO創意市集的發跡地。
但武昌街一段卻曾經是人文匯集之地,是老台北生活型態的最佳寫照,是最早的文人咖啡館《明星咖啡館》風起雲湧之處,是老年服飾的貨倉,有最老的城隍廟,最老字號的食肆,最傳統的市集,最硬蕊的歐巴桑化妝術。從武昌街一段走到二段,你會詫異於她的歷史層次感。

放映理由
在電影院分佈密度居全台之冠的武昌街二段進行游擊式放映,無疑是一種對主流電影的宣戰!但我們不要任何的流血,我們要用狂歡的態度戰勝這一切。在豪華戲院旁邊一條狹窄的巷弄掀起的一場即興電影派對,其成績無關票房,而是關於一群人,他們和現場起了什麼樣的化學反應,他們會不會用一輩子記住那一刻? 游擊電影竭盡所能的試探一部電影放映的可能性無非是想要喚回觀影者最初的感動,那絕對和舒適度無關,和爆米花無關,和杜比環繞聲效無關!

現場觀影體驗
沒有事先聲明,但是現場那種恣意放肆起了一種封街的作用,杜絕了嘻哈風的相關群眾進入。全台北最怪咖的小眾人口雲集於此-波希米亞少女,在現實生活中作出網路反應的腐女,等待機會展現肢體語言的輕熟女,不想在週末開會的設計師,在台北從事保險業卻對小眾文化比較有熱情的法國人,不同國際但女朋友一律都是台灣籍的阿兜仔,說不出來混那裡,但姿態絕對hybrid的美少女。BREAT BEAT,RETRO,大麻風味的台買加雷鬼,巴里島的加美朗,醒胃的獨立廠牌之聲,讓人懷念的老聲響,不時穿梭其中的流動攤子,怪脾氣的老頭,走捷徑的宅急便貨車,一時反應不過來誤入賊窟的嘻哈男女。免費的酒精,微醺的雙眼,紛紅的雙頰,花樣年華正茂。一切都到位了,就連牆上的塗鴉也都是單色stencil!只有左派小報記者,小眾設計雜誌編輯有資格見証這一切。我們想要創造的,是一個我們得不到的地下場景!我們嚮往的,是一個逝去的自由年代!或者那個年代也根本不曾存在過!但那一天的氣息,是很接近了。

當地食物體驗
老字號的老天祿港式滷味,波希米亞少女手工自製的布丁巧克力蛋糕,主辦單位CAMPO LIVE贈送的免費紅酒。


[延伸閱讀/參考文章]
記者手記︰另翼的沮喪── 文/吳牧青
CAMPO 生活藝術狂歡節
老殘戲院紀實(三)
殖民者昔日的消遣地 台北西門町充滿日本味

Read More...

2007年12月17日

Guerrilla Movie Action 4 - 第一部游擊式電影 -《Sunday Morning》第四場放映紀錄



放映時間  2007, 11, 31
放映地點  台北市環河南路【台灣】


放映模式  經由DVD放映機連結到多台電視


放映地點歷史
環河南路河濱公有市場於民國69年4月開業(位於萬華地區,為台灣地區最早發展的地方之一),主要集結了臺北後火車站及萬華後火車站等拆遷戶;之後成為五金百貨、各式家庭用品、雜貨、攤車的零售批發市場-即為著名的環河南路五金街。其主要集結的店家皆有30年以上的歷史,成為全台著名的五金街。
但由於近幾年來,新興地區發展快速,傳統產業面對產業客群流失的威脅,大型量販店,例如:特力屋、大潤發到處林立,造成環河南路五金街一般消費者客源快速流失。

放映地點特色
都市空間的壓迫,導至多道高架橋交錯,橋下的空間被爭取利用,於是沿著高架橋形成一帶狀的五金批發市場,形成台北特殊城市景觀。 同時多條車道也發出巨大的躁音,置身其中太久會產生一種食用太多味精食品以後的不適感。
   

放映理由
這一帶的景觀丑陋之極,卻是台北主流美學意識的旗手,供應了大量的不銹鋼攤位車體,咖啡吧台,餐具,各式家庭用品予這個城市。一群共同品味的人,他們在下訂單的時候不約而同的决定了這個城市的質感,如果你在這裡逛上一圈,你會發現你日常生活上的大小事物,從你家的門把到臨街小吃攤的板凳 都可以在這裡買得到。這些商品大量複製,毫無個性可言,卻毫無異議的被這個市場所接受。
我們選擇在這裡放映是基於一種對大眾口味的抗議,一種缺乏敏感度的消費慣性。

現場觀影體驗
   
經由多台電視疊起的電視牆放映,卻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因為這是一道極日常的風景,沒有人會在意內容播的是什麼。但至少電視屏的閃動讓人們覺得安心,至少這個世界仍然在轉動,新聞台仍然在喋喋不休的報導著最新動態,娛樂節目仍然在進行錄影,小眾電影仍然企圖攻佔電視版面,人們仍然視若無睹。這是消極的放映,無力的抗議,這其中沒有交流。車流,人流,資訊流,都將被城市這個怪獸所吞沒。

當地食物體驗  施福建好吃雞肉飯。


[延伸閱讀/參考文章]
☆走吃美食樂☆環河南路好吃雞肉

Read More...

2007年12月4日

Guerrilla Movie Action 3 - 第一部游擊式電影 -《Sunday Morning》第三場放映紀錄



放映時間  2007, 10, 31
放映地點  板橋浮洲地區
放映模式  用Mac Book Pro外接投影機投影於鐵路橋下


放映地點歷史
浮洲,一個往下沈淪的區塊,一個被分隔出來的沙洲。位在台北縣板橋市邊的聚落,人口結構混亂,以前是農村景觀現在則充斥著各種小型代工廠,大部分是成衣業,而這些沿著火車鐵軌分佈的低階代工廠群,正是台灣早期經濟起飛的主要動力,但隨著90年代台灣經濟轉型往IT高階代工發展以及制造業的遷往大陸,浮洲完成其階段性任務後,開始顯現一種用完即棄的樣態(disposable society)。
   

放映地點特色
Disposable Society,用完即棄式社會。
這個社區整體表現出一種用完即棄式的粗糙樣貌,就像那些被一次性使用的免洗餐具,沒有保存的價值,其構造的無機性也對整個城市生態造成長期的負擔(無法被分解)。這裡是一個乾燥地帶,長期被外來人口視為一個暫時過渡的所在使他難以持續的發展,路上沒有人行道,設計不良的地下水道一遇到下大雨就淹水,封閉的建築群讓風沒有流動的可能,一個靜止的死寂狀態。這裡的天際線非常壓迫,除了高壓電纜沒有地下化,鐵路也沒有進行地下化。加上高鐵通車以後,平均每隔十分鐘,高鐵和火車輪番穿越整個社區。但是很詭異的是,這裡的居民每天和鐵路有大量近距離的接觸,但這裡居然沒有火車站。反而是在鐵路橋下的空間被充分利用成各種公共場所 — 公園,警察局,消防局,活動中心,以及非法攤販做生意的地方。這裡的人口結構也非常有趣,附近藝術大學的學生在這裡租房子和工作室,和勞動階層混雜在一起,並共同生活。這兩個族群之間幾乎並沒有任何的對話,在社區裡也幾乎沒有任何互動。唯有當在地藝術家進行某些激烈的行為藝術表演的時候,勞動工作者會好奇的進行觀望。
   

放映理由
這裡是第一部游擊電影《Sunday Morning》的主要拍攝場景之一。它深深的吸引我們的原因在於這裡觸目所及皆是台灣八十年代印象,一切好像都停滯在那個年代,在並沒有和近代接軌的情况下就直線的衰落了。這裡的人物均帶著一種台灣式的悲情,非常適合拍攝大量使用長鏡頭的鄉土式電影。當然演員一定要是非職業演員,並且出自那個產地。但或許在更深一層的含意上,這裡是恁吊台灣經濟奇蹟的墓碑。

現場觀影體驗
   
當天鐵路橋下的社區俱樂部舉辦了一場卡拉ok聯誼會,而路橋另一端的活動中心則宴府統請。而我們在橋底下的公園進行了一場游擊電影突襲。我們偷接了街燈的電源,這麼做不僅可以不必出動發電機,也可使現場免受太多其他光源干擾。平均每十分鐘,一輛火車行經現場並發出極大的躁音和震動(我們相信這絕對是最難以忘懷的觀影經驗之一)。這裡的硬體設施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反而是當初擔任演員之一的小男孩已經長成比媽媽還高的俊秀少年,並表現出一種青春期的敏感,我們要求他回到拍攝現場重拍了和當年一樣的鏡頭做為比照。當地居民照例以一種不能理解的眼光看著這一切發生。
   

當地食物體驗
向檳榔西施買的菁葉檳榔,以及便利商店買的啤酒。一種特殊的吃法是當吐出第一口檳榔汁的時候,馬上灌一口啤酒,入喉的啤酒會變得甘甘甜甜。


[延伸閱讀/參考文章]
高壓電纜、電線杆
荒謬的「特二號」長蟲─關於浮洲的悲情
浮洲居民!二等市民!三等縣民

Read More...

2007年11月22日

Guerrilla Movie Action 2 - 第一部游擊式電影 -《Sunday Morning》第二場放映紀錄



放映時間  2007, 10, 23
放映地點  
台北市萬華區南機場二期國宅(南機場公寓)
1.國宅社區地下室 菜市場
2.國宅內 廟口
   

放映模式
1.用MacBook Pro 外接投影機投影於 菜市場內賣雞攤的牆面
2.用MacBook Pro 外接投影機投影於 廟口佈告欄
   

放映地點歷史
臺北市中正區忠勤社區早期原為農地,日據時期被徵收開闢為停放軍機及維修武器、卡車之處,與當時被稱為北機場的松山機場相對應,而有南機場之稱,屬本市之早期國宅,里內居民約有1萬1千多位,其中65歲以上的居民達1,500位,老年人口的比率超過15%,可以說是臺北市老人人口最密集的社區。社區內低收入戶、外籍及大陸新娘等,依賴人口比率高,加上勞動人口偏低,許多人力無法從事生產工作,此地的居民則自嘲是住在台北市最繁榮的貧民窟。
   

放映地點特色
第一次到這社區的人都會有一種錯身在香港公屋的感覺,除了建築的外型結構很特別以外,建築物環繞包圍著整個社區,一樓除了一般住戶以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商店,從雜貨店到理髮廳、國術館到自行搭蓋的鐵皮裁縫工作坊,還有兩間廟相互對望,地下室更有一個棄置的菜市場,儼然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微型社會,從生存機能需求到精神性的宗教信仰,他們就好像被遺忘在牆角的一叢植物,自己發展成一個獨有的社區特色與文化。
   

放映理由
我們選擇在這裡放映的原因是因為《Sunday Morning》是一齣充滿懷舊感的數位電影。而這個社區最特別的地方在於 — 她是整體的舊,而不只是精神上的懷舊,她在都市更新計劃以外,在數位時代以外,但在座標上她卻還在台北市的範圍裡。這一點很符合影片當中的一種即參與城市可是又完全沒有參與感的錯落,處於這個時代,使用這個時代,但卻說著另一個逝去年代的語言。

現場觀影體驗
   
這個場域本身就已經是一個絕妙的電影場景了。60年代的氛圍,宛若香港電影《72房客》裡的人情故裡,樓底的店面直到晚間還營業著感覺像是進入一條封閉的街。奇異的街坊俱樂部正在邊打牌邊吃火鍋,寂寞的老人和小孩,樓前的公共天井挿著一面中華民國國旗,而廟前正在上演一場游擊電影放映。坐在走廊閑聊的居民則不時好奇的張望。
   

當地食物體驗
社區廟祝所提供的功夫茶,福利中心賣來的花生米與台啤。



[延伸閱讀/參考文章]
【孽子、南機場、兒時記憶的家】(二)國士無雙電影場景
萬華區─维客[Wiki]网络天书
南機場話滄桑》過年前到現在 死了20個老人
我的南機場

Read More...

2007年10月10日

Guerrilla Movie Action 1 - 第一部游擊式電影 -《Sunday Morning》首映紀錄



放映時間  2007, 9, 23
放映地點  台北最後一位七年級文藝女青年的房間(芃芃房)
放映模式  用Mac Book Pro直接播放,外接立體耳機(觀眾只限竼竼一人)
   

放映地點歷史  
房間,一個歷史特徵被消彌的空間,或者說多重歷史的重疊讓其歷史性無從辨讀。無數房客在其中創造歷史,例如前房客漆上的牆面,前前房客留下的冰箱。根據芃芃房東的說法,這個十坪的房間最多曾經擠進一家口8個人,很難想像8個人的摩擦到底造就了什麼樣的歷史?一個房間的歷史太像是一個豊富女人的情史,她的眼睛只是很迷茫的望著現任情人,關於過去那個別零碎的歷史,關上房門以後其實也差不多。

放映地點特色
原本是低收入戶的平民國宅,因為其房租便宜,開始有一些文藝青年進駐。他們 D.I.Y 自己的房間,不知道從那裡撿回來的沙發,從跳蚤市場買回來的奇貨,長久累積下來的電影海報和限量版唱片。在一個標準的文藝女青年的房間,我們看見六十年代的左派精神迷幻搖滾結合了台北七年級女生的日系搞怪與可愛風格。牆面上隨意的塗鴉,3000瓦數的燈炮發散出來的暖光,一些吃食,三兩好友,一種美好的遁世氛圍。

放映理由
我們認為電影的觀影模式跟習慣正在改變中。隨著資訊與科技的濫觴、網路下載影片的便利、電影通路的多元選擇,再加上現代人普遍工作過於忙碌,“看電影“逐漸從大家一起在電影院中共同體驗分享一部電影,轉變成更多時候是私密的、個人的、主動的(隨時掌控影片播放進度)自己在一個私人平台上感受一部片子。既然一部電影可以在一個房間裡面製作完成,她就可以在另一個房間裡去舉行她的首映儀式,而這個儀式將不僅是一部電影的首映會,同時也宣告了電影一個全新時代的來臨。未來,不論是透過手機看電影、網路付費下載、或甚至像我們一樣將電影首映會送到你家裡,改變的不只是放映規則與觀影習慣,更是經濟獲利模式的方向與思維。

現場觀影體驗
一群人進入一個少女的閏房。從房間的佈置看出其習性,並分享其私密的習慣,例如抽烟要到那小到不行的陽台的抽,但可能要忍受異味,因為一個星期沒倒的垃圾量都囤在那裡,一直在擔心上廁所的人找不到沖水的裝置(因為是親手改良過的),晒著還沒乾的衣物…還有,除了芃芃以外的參與者大概都覺得無聊。但這是一個無聊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找到打發自己的方式,感覺上通宵都不會關上的電視,感覺上只要還有寂寞的需要就會不間斷的話題。

當地食物體驗
芃芃燒開水準備的玄米茶,以及親手剝好的柚子。

放映影片
第一部游擊電影《Sunday Morning》    類型:劇情長片

導演:吳康豪 NOVA GOH

副導視覺:陳建軒 ALFIE CHEN
網頁設計:謝珮琦 CHICHI
英文翻譯:司馬琨誠 Ssu-ma K’un-ch’eng

Read More...